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這是一部高難度挑戰的科普影片製作

作者:東臺傳播執行長/製作人 袁瑗

    我在科學傳播科普影片製作領域中耕耘十多年,這許久以來都以擁有科學知識轉譯的能力自居,無論在口語文字上的轉化,或者在畫面上把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成一般人很快就能夠理解的功夫,一般傳播業界不太能夠花心思和時間去做的事,我個人、和包括與我一起工作的工作夥伴都能夠勝任。
    所以,當臺師大林陳涌教授,也就是前國科會科教處的處長在三年前對我說,他認識一批學者,這批學者參與RCA事件打官司,裡面有很多科學相關的議題可以探索,當然還有很多超越科學本身的問題在裡面,他覺得非常值得透過科普影片做出來讓社會大眾知道!他提醒我說會很複雜,問我敢不敢做?我沒有第二句話,立刻說好。於是林教授就召集了六七位之多的不同學校教授們到東臺辦公室來找我開會,一般計畫主持人就只有一兩位,我當時感覺這個計畫主持陣容好像龐大了一點,而且在交流過程中我發現,他們跟我所接觸過的科學家性格不太一樣,個個口條都很伶俐,對事情的看法有許多見解,還沒有開始做,我的心情就錯綜複雜了起來。
    在【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這一系列影片製作的過程中,我適應很久,我發現拿過去做科普影片面對科學家的態度來面對STS的教授們,不大能夠對得上焦距,因為一般科普影片是圍繞著已經研究出來的科學與科技,把對的知識說出來就夠了,無需節外生枝。但是,【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沒這麼單純,我在跟企劃編劇溝通的時候,常常不知道我們的角度要怎麼切?STS老師們相當注重觀點,每一集似乎都有科技政策上的對與錯的爭辯、都有如何與天地共處的大是大非、都有倫理與道德的信念必須要守住。在這中間我一度掙扎到底要站在哪個層次來製作這系列影片?它複雜而深邃,曾動搖了科學在影片中的地位,戳穿既有的科學知識與真理不一定劃上等號的弱點。可是越到後來,就著每一集所探索的事件必須抓到一個精神主軸來下結論時,越使我清明,能回頭看見科學與科技在社會發展中原來存在著不少侷限、看見原來還有很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研究應該要去做、看見政府在施政上有許多跟不上的地方需要急起直追……
    後來我確定了這一系列影片所傳達的,是從一個個社會事件當中,重新檢視我們的生存環境,以科學與科技貴為國力的象徵來看,需要有更多有宏觀有見地的科學家做出好的科學研究及科技出來,才能夠幫助臺灣在個個面向上,使人們生活更加美好。
    製作這一系列影片豐富了我的思考層次,也期待看過這系列影片的人,能夠得到很多的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