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如何善用科學,始終是人的選擇

作者:東臺傳播企編 林品婕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大概是臺灣難得一見的科普節目。在八集的影片中,我們透過既有的社會事件,省思其中的科學爭議;我們也以科學為基礎,探究其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科學(Science)與社會(Society)有如英文的字首「S」,兩者相互倒映,實為一體兩面。
我主要參與的集數為「大數據的兩面刃」。相較於其他主題的爭議性與社會關注程度,我總戲稱這集其實是八集裡面最「軟」的一塊。然而,這樣竊喜的心態並沒有持續太久。在蒐集愈多資料、與更多專家學者聊完之後,我才驚覺事有蹊蹺。不同於 RCA、六輕、禽流感、高雄氣爆……等,大數據並不是在講述某件「已發生」重大社會事件,而是在提醒民眾: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被資訊科技滲透,我們依賴它、信任它,並毫無保留地雙手奉上我們的個人資料。我們不知道這些資料會去哪裡、被誰使用,更可怕的是,我們甚至不覺得這有什麼危險。
大數據,就像60年代的石化產業,人們對它帶來的機會與進步趨之若鶩,卻在追求更便利的生活、發展更具智慧的電腦時,忽略了它潛在的危機。人類已經為石化產業的後遺症,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沒有人會希望下一個50年,我們得要另外承受資訊產業帶來的衝擊,相信到時候不會只是關於環境與健康,而是攸關個資、監控,甚至是個人意識。由衷希望透過這集節目,能讓人們在使用網路時有所警覺。唯有「有意識」,方能在資訊社會中保護自己。

「數據本身並不會害人,人才會。」是我參與大數據這集最大的感想,若與【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系列節目相呼應,則為「科學本身並不會害人,而是人們如何使用它」。我們不讚頌科學的功、不斥責科技的過,而是希望在面對新科學或新科技時,能以史為鏡、評估選擇、謹慎使用,唯有持續省思,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731的歷史教訓


作者:東臺傳播製片 唐靖勝

自從接手【打開社會事件檔案】從地底出發 - 高雄氣爆

起初接到本的時候覺得只是社會議題的事件重述,希望大眾能理解關於石化管線安全以及科學知識。不過,當開始進行深入製作之後發現這個案件的環節似乎跟我們所認知的新聞報導、網路報導等,有很大的落差。高雄石化管線的這件意外,中間涵蓋了太多問題不是我們單就表面的報導就能可以一虧究竟。這中間涵蓋了高雄市政府、財團、選舉等不同的因素。

東臺傳播身為專業的影像製作公司執行長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透過影片幫助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整起事情的始末。困難的是,因為這起案子目前仍處於司法程序的階段我們所能取得的資料變得十分有限。再來,因為此案過於敏感,涉入單位包括高雄市政府、 中油公司、 李長榮集團等,在製作過程中不僅要考量受災家屬的立場,龐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也是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從不同的角度解釋這起案子會有不同的觀點以及認知,讓我們製作這支影片的時候越來越不知所措不知道哪個說法才是正確的;加上案件訴訟還在進行中一有新的資訊就必須回頭再修改原先的腳本。在製作過程中,我們必須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不斷修正,試圖把事情的全貌完整的傳達給大家。經過了一年半快兩年的腳本修訂與拍攝總算在法院審理一審終結前夕完成了這支影片。

雖然不敢說,影片內容就是整起事件的全貌但我相信這已經是目前所有媒體中最客觀以及最深入的報導。這支影片我們以科學理論作為最根本的基礎 站在中立的角度來審視各環節我希望這支影片可以讓更多人意識到:大型的工安意外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沒有人是局外人。科學教育影片的目的是提升社會大眾的科學素養與知識人民需要先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和智慧才能懂得保護自己並監督政府。

我們無法預料什麼時候會再發生類似的工安意外,但如果能事先做好準備就能提前避免類似事件再次重演。如果再次發生不幸,我們也能藉由歷史的經驗,進行更妥善的處理。希望這類型的意外,在司法上面能夠更謹慎的處理,法律是人民的最後一道防線,真相就應該是真相,不該被任何政黨財團或輿論壓力所綁架。真相幫助我們反省、檢討,唯有不斷省思,才能避免事件再次發生。

當STS遇上科普傳播:走出實驗室的科學樣貌

作者: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杜文苓教授


    三年前在偶然的機會中STS社群與科普傳播專業接上了線,雙方憑著製作出傳達STS觀點的科普影片的美好想像,展開密切的合作,完全沒有預料到後續可能遇到的挑戰與困難,以及克服重重障礙後開花結果的喜悅。

    在前期密集會議的討論下,我們挑選了包括RCA、六輕、廢五金、高雄氣爆、離岸風機、大數據、禽流感等七個題目,探討科學與科技在這些社會爭議下的角色,並在詳閱提供腳本審查的委員意見下,決定將首集作為串連與強調七個主題節目的概念總綱,探討公民擁抱新科學所應具備的視角。

    老實說,這個系列影集的製作,對於STS社群的我們以及專業製播團隊東臺公司,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製作人與導演在過程中不斷告訴我們,他們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困難」的科普影片,因為以前的科普都有「確定性」的科學知識傳遞,而跟我們的討論則需要考量許多科學、科技背後隱藏的各種爭議,挑戰他們對於科學的認識,開會需要有「轉換腦袋」的準備。製播團隊這個過程跟我們這個學術計畫團隊磨合甚久,腳本的撰寫到影片製作的敘述更動,對於各自專業有挑剔要求的雙方來來回回,跨越種種知識轉譯的阻礙。到節目製作執行後期,計畫團隊佩服製播單位畫面說故事能耐,製播單位則盛讚計畫團隊可跨行編劇的潛力。不同領域與認知間的競爭搓揉,常使我們開起會來欲罷不能,激烈討論中常碰撞出新的發想,挑戰原本的敘事框架設定。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的團隊成員(STS社群中分屬不同專業的教授們與製播團隊),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中相互補位,為完成這八集影片卯足全力,點點滴滴的討論,應該足以寫成好幾本研究論文。

    製作這樣具有社會爭議(且許多具時事性)的影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幾乎每一集製作都會遇到來自各方不同的關切,挑戰我們傳播製作「客觀中立」的立場。也因為許多社會爭議還有訴訟、政策評估等過程,法律、行政與科學的攻防、輿論的詮釋、甚至製作單位擔心被告等,需要好多的溝通再溝通,以及各方心理建設的過程。這個系列影集在製作過程,進過工廠、農地、警察局、法庭等,走出實驗室的科普影片製作所遇到的各種社會溝通震撼,超越了STS理論層次中刀光劍影的比劃,具體而微的呈現在風險、災難仍難以緩解的日常。跟各方溝通中所獲得的成長與省思,也成為我們製作這一系列科普影集的特別註腳。

    當然,作為這個計畫的爐主,也額外學習到科技部與學校做「產學合作」各種嚇人的合約行政事宜,繁瑣的行政程序加上複雜難以預測的製作難題,擔任監督製播單位的校方,要符合各項「法規」要求才能與廠商不違法的開展合作關係,接受年年來自科技部的經費審查,也要承受各種合約更動的風險,種種規範迫使計畫主持人成為夾心餅乾,必須花費大量心力統合相關行政協調,也莫怪乎助理在短期間就被磨成行政達人。雖然箇中苦楚不少,但非常感謝政大行政同仁們與科技部承辦人的第一線協助,打開層層枷鎖,使計畫得以推動。


    影片製作背後的酸甜苦辣,在沒完成所有集數製作的當下仍是進行式。但很誠摯地邀請大家觀看這一系列走出實驗室的科普影片,與我們一起思考與討論科學在社會爭議中的貢獻與侷限,透過更多元的科學觀點辯證,可以更為全面的認識科學。